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正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右江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整合资源,构建高效寄递物流网络
右江区以创建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标准县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相关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城区资源,依托中铁物流园建设县(区)级寄递物流配送中心,参照县域商业建设指南标准,采用“N+1”模式开展农村物流统仓共配。该配送中心入驻了申通、极兔、韵达等多家快递物流企业,具备仓储、分拣、中转、配送等功能,日收发达6万件左右,业务覆盖辖区内各乡镇(街道)。
同时,右江区搭建起“区—乡—村”“区—村”寄递物流双向配送主渠道,在9个中心乡镇建设寄递物流中转站,每个中转站服务品牌寄递物流至少3家企业,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人;在122个村建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每个服务站服务品牌寄递物流至少1家企业,开展服务共享,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同时兼备益农信息社、邮乐购站点、供销社基层网点、快递末端点、便利店等业务中的4项及以上。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做到寄递物流每天进村派送、当天出村寄运,进一步节约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各行政村实现服务业务覆盖率95%以上。
二、完善冷链,助力农产品减损增值
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右江区依托中国-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作为县(区)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配备农产品加工、质检、分级、包装、冷运等功能,为水果、蔬菜、生鲜等各类农产品销售转运提供有力支撑。为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右江区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地头冷库)19座。
以右江区鸿发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头冷库为例,每年可为周边的果农增加400吨的果品贮存量,有效解决了由于当地冷库存量不足而导致的农户贮存费过高和集中上市、价格低迷的问题。合作社社员可分得利润多达3万元,同时间接辐射带动果农500多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合理调度运力,根据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提高运输利用率和运力效率,右江区的冷链物流体系为农产品的减损增值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电商赋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右江区精准围绕大物流优势特色产业,依托龙川镇绿色生态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永乐镇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右江区电商产业园等项目,按照“延链、补链、强链”的思路,重点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项目,聚集电商销售、农产品供应、包装耗材及智能分选等企业。
通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方式,右江区带动芒果、沃柑、砂糖橘等主要时令鲜果产品对外销售。同时,通过优化物流网络设计,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仓储位置,减少运输距离和时间,推动共同配送,帮助县域物流时效提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右江区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蔬菜基地带动周边群众近800人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239人,人均月增收2800元,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四、强化支撑,提升商业服务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县域商业服务能力,右江区以电商产业园为载体,定期组织村(社区)干部、创业青年等相关人员开展多期培训交流,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主播。通过培训、孵化、代运营、合作分销、资源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带动孵化小微电商企业,为乡村农特产品拓展营销新渠道。
目前,右江区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11家,孵化企业10家,创建“农创优鲜”“芒德乐”“陈小芒”等5个品牌,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网络零售额181122.3万元,同比增长148.8%。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度,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右江区的商业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右江区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